本報訊 (記者侯慧琴通訊員任海棠)“咚咚、鏘……”太原鑼鼓一敲,好戲登臺。昨日是農曆五月十三日,是民間傳統的“關公磨刀日”,為再現老太原民俗文化傳統,當天,位於廟前街的關帝廟內舉辦廟會,微雕、面塑、編塑等傳統民間藝術紛紛登臺亮相,讓大家感受到濃郁的老太原民俗文化氛圍。上午9時,廟前街關帝廟前,68歲的居民白臨生手執鼓槌,和10位老伙伴敲響了太原鑼鼓。白臨生等人是廟前地區的“老太原”,從小就玩太原鑼鼓,早年聽老人們說,每到農曆五月十三,即民間傳說的“關公磨刀日”,關帝廟就要舉辦廟會,打把式賣藝的、捏面人攪糖的、賣藥補鍋的,非常熱鬧,這令他和伙伴們很嚮往。近年來,“老太原”們為重振太原鑼鼓積極努力,太原鑼鼓還申報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,更激起了大家的興趣。前不久,太原市民間文藝家協會邀請他們參加關帝廟會,大家十分興奮,並且成為廟會的開場大戲。廟會上,由飲馬河劇團帶來的晉劇《交印》,吸引了搬著小板凳的老人們,而關帝廟兩側走廊的民俗表演,更吸引了眾多路人。37歲的王博是廟前地區的老住戶,從小就跟奶奶學捏面人,前幾年又師從太原“面人張”傳承面塑藝術的衣缽,成為第六代傳人。他現場展示製作的關公立像等面塑,栩栩如生,引來一片贊嘆。編繩是63歲的居民蘇景明小時候的玩具,近年來,他推陳出新,將編繩編成人像,惟妙惟肖,令人稱奇。在寸餘大的石頭上雕刻268個字的行書《心經》,居民陰春野的微雕藝術獨具韻味。另一旁,市民間文藝家協會秘書長王福生帶來的羊拐和翻花繩,吸引了大批中年人,勾起了大家的回憶,而49歲的殷節花則將自己記憶中的翻花繩樣式一一挖掘、整理,英語專業的女兒為她配了英文講解,翻花繩這一“小玩意”成為文化。剪紙、書畫、篆刻、燙畫、花鳥字畫……當天,應太原市民間文藝家協會、廟前街道和廟前街社區邀請,十餘位藝術家到場,為市民進行文化藝術展示。濃郁的老太原民俗“味”兒讓老太原人、新太原人感受到不一樣的城市內涵。太原市民間文藝家協會秘書長王福生說,“關公磨刀日”是民俗節日,藉此舉辦民俗文化展示活動,希望能弘揚民俗文化,展示民間藝術風采,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揚光大。  (原標題:“關公磨刀日” 廟會展民俗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g32jgafx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